查看原文
其他

只有996是不自然的吗?

乔纳森·克拉里 南都观察家 2022-07-18

乔纳森·克拉里著 许多、沈河西译

全文约3600字,读完约需7分钟


睡眠如今不再被看作必然的或自然的经验。相反,它被看作一个可变的托管函数,与很多其他事物一样,只能从工具性和生理性的角度加以定义。人类生命大体上已经被裹挟进了没有间歇的持续状态,不停地运行就是其准则。

 

近来发生的一连串特殊事件提供了一个有利的角度,方便我们探究新自由主义全球化和更长远的西方现代化进程带来的各种后果。我并不认为这组事件有什么特别的阐释意义,但它们为理解21世纪资本主义体系下生活世界的持续扩张所面临的矛盾,打开了一个暂时的切入点——这些矛盾与下列结构转换是分不开的,睡眠与清醒,光亮与黑暗,正义与恐怖;也与各种形式的暴露、缺乏保护和脆弱的状态分不开。可能会有人反对我,认为我挑出来的都是例外或极端的现象。但即使是这样,它们也无法脱离在别处已经被常态化了的状况。


其中一种状况的特征是,人类生命大体上已经被裹挟进了没有间歇的持续状态,不停地运行就是其准则。这种状态下,时间不再流逝,处于时钟时间之外。


在这个空洞的流行语背后24/7标志着一种静态冗余(static redundancy),它否定了与蕴含节奏和周期的人类生命机理间的联系。它意味着一种任意的没有屈折变化的(uninflected)星期图示(schema)是从复杂多变或沉淀下来的经验中剥离出来的。


比如“24/365”就完全不同,因为它意味着一种有钝感的、绵延的时间性,其间可能会发生真正的变化和意料之外的事。我开篇时就点出了,发达国家的诸多机构,已经按照24/7式的方式运作了几十年。


只是近些年来,我们的个人特质和社会身份才被重新打造,重新塑形,以顺应市场、信息网络等系统的不间断运作。24/7式的环境披着一层社会世界的外衣,但实际上它是典型的机器世界,是生命停摆,它不会让世人知道,为了维持其有效运行,人类需要付出多少代价。它必须和卢卡奇(Lukács)等20世纪早期思想家所论述过的时间区别开来,即那种空洞的、同质化的现代性时间,表现为对时间制定度量衡或历法,为的是服务于国家、金融和工业的运行,个人的希望或规划则被排除在外。


新出现的状况是,这种伪装被彻底抛弃了,时间不再与任何长期性的事业结合在一起,甚至“进步”或发展的幻想都被打破了。24/7的世界昼夜通明,消除了阴影,是资本主义后历史(posthistory)的最后幻象,作为历史发展动力的他者性被去除了。


24/7的时代是冷漠的,脆弱的人类生命越来越无法与之相适应,睡眠也不再是必要和必然的事情。就劳动领域而言,它使无间歇、无极限的工作观念被认为是合理的,甚至是正常的。它与没有生气、没有活力或永恒的东西别无二致。


如同广告词所说的,它向你承诺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无休无止地激发你的需求,让你永不餍足。这种不加节制的消费不是现在才出现的。我们早就过了积累物品的时代。如今,我们的身体和同一性吸收了不断增长的、过量的服务、图像、程序、化学品,到了中毒甚至是致命的程度。即使替代性的方案间接地允许不购物或不推销的时间间隙存在,个人的长期生存也始终是无关紧要的。


同样,24/7与环境灾难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了维持它的运行,需要无尽的消耗、无尽的浪费,最终会打乱生态完整所依仗的循环和季节变化。


由于睡眠本质上不能带来效益,而且人不得不睡觉是内在决定的,这给生产、流通和消费造成的损失难以估量,所以睡眠将永远与24/7体制的要求相冲突。我们生命中很大一部分时间都是在睡梦中度过的,这段时间里我们得以从欲望的泥沼中解脱出来,人类极大地挑战了资本主义的贪婪本性。资本主义从我们手中窃取时间,睡眠将这一过程拦截,毫不妥协。


大多数看似不能被消灭的基本生理需要,比如饥饿、口渴、性欲以及近来对友情的需要,都已经被重新改造,转化成了商品。睡眠的存在,意味着有的人类需求和间隔时间是不能被殖民的,也不能被那个巨大的利润引擎所吸纳,故而在全球化的当下,它变成了不合时宜的怪胎和危机的渊薮。尽管在这一领域已有诸多科学研究,但任何试图开发或重塑睡眠的策略无一奏效。让人震惊且难以置信的现实是,从中竟榨不出一滴油水。


如今对睡眠的侵蚀正遍及各地,考虑到睡眠时间关乎巨大的经济利益,这不足为奇。这一侵蚀过程步步深入,贯穿20世纪,使得睡眠时间受到削减。如今北美成年人平均每晚睡大约6.5个小时,上一代人睡8个小时,20世纪初的人则要睡10个小时(尽管难以置信)20世纪中叶有句俗话说“人类三分之一的生命都在睡觉”,那时候这话如同公理一般无须论证,但此后这种说法渐渐失去了效力。


睡眠随时都在无形中提醒人们,我们从来没有完全超越前现代,400年前开始衰落的农业世界并没有完全消失。睡眠的一大罪状是它把有节奏的交替循环嵌入我们的生命,如阳光与黑暗、活动与休息、工作与休养,这种交替在别的地方都被消灭或压制了。与任何被视作自然现象的事物一样,睡眠的历史当然有丰富的层次。它从来都不是铁板一块或完全同一的,在好几个世纪和几千年时间里,它都呈现出形形色色的样貌。20世纪30年代,马塞尔· 莫斯(Marcel Mauss)在对“身体技术”(body technique)的研究中提到了睡眠和苏醒,揭示出很多看似本能的行为,实际上是以各种各样的方式,通过模仿或教育习得的。我们依然可以说,前现代的农业社会尽管纷繁复杂、各不相同,但在睡眠上还是有一些关键性的共同特征。


在亚里士多德主义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格局中,睡眠的位置一直是稳定的,但这种认识框架今天已经过时了,睡眠的地位从17世纪中叶开始松动。逐渐有人认识到,睡眠与强调生产力和理性的现代观念不兼容,笛卡尔、休谟和洛克仅仅是众多诋毁睡眠的哲学家的个别代表,理由是睡眠无助于人们运用理智或求知。意识和意志占据优先地位,功利性、目的性和利己的能动性之类的概念备受推崇,跟这些概念相比,睡眠失去了价值。


洛克认为,睡眠中断了上帝对人类的旨意和教诲,即人应该辛勤劳动、保持理性,这个过程很可悲,但不可避免。休谟的《人性论》(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开篇就指出,睡眠与狂热和疯癫一道构成了人类追求知识的障碍。到了19世纪中叶,睡眠与清醒间的不对等关系开始变成高低等级的差异,人们认为睡眠会使人退化到更低级、更原始的模式中去,“抑制”了更高级、更复杂的大脑活动。叔本华是当时思想家中的异类,他颠覆了这个等级秩序,提出人类只有在睡眠中才能把握住存在的“真正核心”。


从很多方面来看,睡眠的不稳定地位与现代性的特殊运动方式有关,因为在现代性的发展过程中,现实不再按照二元互补的方式组织起来。资本主义的同质化力量与任何固有的二元区分结构都无法兼容:神圣与亵渎,狂欢节与工作日,自然与文化,机械与有机,不一而足。


因此,任何固执地把睡眠看成“自然”的说法都变得无法接受了。当然人们每天还是会睡觉,即使是规模不断扩张的特大城市,夜间依然会有相对安静的时段。不过,睡眠如今不再被看作必然的或自然的经验。相反,它被看作一个可变的托管函数,与很多其他事物一样,只能从工具性和生理性的角度加以定义。


最近的研究显示,很多人夜里醒来一次或多次查看短信或数据,这类人的数量在大幅增长。电子设备上都有“睡眠模式”的设置,这种语言上的变化看似无关紧要,但却是很普遍的。电子设备能够在耗电量低的休眠状态下运行,这种观念改造了睡眠,使睡眠变成仅仅延迟或弱化运行的状态。开机/关机的对立逻辑过时了,以至于没有什么能够彻底关机,也不存在真正的休息。

 

*本文摘编自《24/7 晚期资本主义与睡眠的终结》;本文已加入“留言赠书计划”,优秀留言将有机会获得《叙事的胜利(南京大学出版社)图书一本。





每周7天,每天24小时,资本主义将人类裹挟进没有间歇的持续状态,永不停歇地运转才是其准则。

随着资本主义扩张而兴起的24/7体制,并非一 个空洞的流行语,事实上,它正在消弭白天与黑夜、现实与梦境、工作与休息、公共与私人、机械与人类之间的界限。在24/7体制下,既没有暂停键,也没有关机键,我们被裹挟其中,每周7天,每天24小时,不停运转。它最终侵蚀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导致注意力涣散、感知力受损、记忆和做梦的能力丧失。睡眠是人类不可削减的需求,是抵抗24/7体制仅存的一道屏障,也是资本主义唯一无法消灭的“自然条件”。如果睡眠不再,人类将何去何从?




点击关键词,阅读更多文章

社会治理:人脸识别Ⅰ贫富差距文明码“公信力危机”2020洪灾流行病调查北京垃圾分类防疫体系校园欺凌III
图书摘编:看的是欧洲,想的是中国故土的陌生人科学的故事熟悉的陌生人三和青年二本学生未来生活简史超越财富城市与压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